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多米阅读网 > 现代都市 > 大明锦绣优质全文阅读

大明锦绣优质全文阅读

岁月神偷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《大明锦绣》是网络作者“岁月神偷”创作的军事历史,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朱允熥朱元璋,详情概述:母,没了娘,后来又没了爹,现在只剩下自己这个祖父。在这诺大的宫城之中,这孩子可以说是无依无靠,说不上受了多少委屈。听着朱允熥悠长的呼吸,朱元璋的心中顿时满是往事。老闺女,大孙子,老爷子的命根子。当年第一个嫡孙出生时,自己和马皇后高兴的合不拢嘴。后来孙子的身子不好,马皇后和儿媳妇一心扑在孩子身上。后来,为了能再给朱家诞下一个嫡孙,常氏拼......

主角:朱允熥朱元璋   更新:2024-03-27 21:48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大明锦绣优质全文阅读》,由网络作家“岁月神偷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《大明锦绣》是网络作者“岁月神偷”创作的军事历史,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朱允熥朱元璋,详情概述:母,没了娘,后来又没了爹,现在只剩下自己这个祖父。在这诺大的宫城之中,这孩子可以说是无依无靠,说不上受了多少委屈。听着朱允熥悠长的呼吸,朱元璋的心中顿时满是往事。老闺女,大孙子,老爷子的命根子。当年第一个嫡孙出生时,自己和马皇后高兴的合不拢嘴。后来孙子的身子不好,马皇后和儿媳妇一心扑在孩子身上。后来,为了能再给朱家诞下一个嫡孙,常氏拼......

《大明锦绣优质全文阅读》精彩片段


天边泛起鱼肚儿,一丝光亮从云中探出头,悄悄落在宫殿的红墙金瓦上。

寝宫中的檀香还在徐徐燃烧,伴随着若有若无的风,香气四散飘零。

兴许是困了,疲惫了,朱允熥就那样随意的趴在朱元璋的病床前睡了,睡梦中似乎梦到了什么,时而面带微笑时而眉头轻皱。

他睡着了,朱元璋却缓缓张开眼。

老人的觉总是很少,也总是很轻,朱元璋睁开眼睛,心口那堵着的气已经顺畅,可还是有些头昏脑胀。

刚想动,发现自己的手正被朱允熥轻轻的握着。

睡梦中的朱允熥正梦到了前世的父母亲人,嘴里发出含糊不清的喃喃自语,“爸爸,妈妈.......”随后,声音忽然变大,“爷爷,奶奶!”

刹那间,朱元璋想抽出来的手,定住了。

他没听清爸妈两字,爷爷奶奶却听得清清楚楚,顿时他的心中满酸楚。

这个守在他床前一夜的嫡孙,自小没了祖母,没了娘,后来又没了爹,现在只剩下自己这个祖父。

在这诺大的宫城之中,这孩子可以说是无依无靠,说不上受了多少委屈。

听着朱允熥悠长的呼吸,朱元璋的心中顿时满是往事。

老闺女,大孙子,老爷子的命根子。当年第一个嫡孙出生时,自己和马皇后高兴的合不拢嘴。后来孙子的身子不好,马皇后和儿媳妇一心扑在孩子身上。

后来,为了能再给朱家诞下一个嫡孙,常氏拼了性命不要,艰难的生下朱允熥。从这孩子生下来,马皇后就不许宫人照看,而是养在皇后宫中,亲自照看。

谁知几年之后,常氏,马皇后也都撒手人寰。

从那以后,这孩子就被抱到后娘身边。

“命苦的孩子!”朱元璋嘴里发出一声叹息。

叹息过后,是满脸的杀气。

他虽然病了,可是心里比任何时候的清醒。

就在他被痰堵住心窍,喘不上气的最关键时刻,他清晰的感到了死亡的威胁。他老了,年轻时就算是面对敌人的长枪铁斧眉头都没皱一下,也根本没时间去考虑生死。

可是这次的急病,他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衰老,还有生命的脆弱。

如果不是朱允熥当机立断,帮他吸出了痰,可能他就真的憋死了。

死,他并不怕。

他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皇帝,他知道人怕的不是死,而是等死。

让他心中最愤怒的是,在他危险的时候,竟然还有人暗中算计他。

吕氏,那个刻薄的,一直以来装得贤惠的儿媳妇。

“她竟然敢阻止咱说话?”

她为什么要阻止,朱元璋一清二楚。

就在朱元璋感到生命危及的时候,他拉着朱允熥的手想说,吴王可为大明储君,那吕氏竟然打断了他。

还有那朱允炆的表情,朱元璋也看在眼里,伤在心里。

他们都以为,自己肯定活不过去了。

但同时,他心里因为朱允熥,也有了深深的温暖。

在他的病床前,朱允熥没有苦苦追问自己要说什么,也没有和庶母庶兄去争什么。从头到尾都在关注着自己的病,他的心思都在自己这个老头身上。

储君之位已经有了人选,之所以在度过危急关头关头之后,改口让朱允熥监国,是为了要保护他。毕竟,现在自己还病着。

等病好了,要在大朝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,同时昭告天下人。届时,大明储君的位置才牢固。

同时,朱元璋的心中又生出些无力。

英雄气短,儿女情长。

他这一生从未在任何事上犹豫过,杀人他从未手软。

为了家族江山,他不惜人头滚滚,哪怕血流成河。

他是帝王,他根本不在乎天下人怎么看怎么想,他是皇帝,唯我独尊的帝王。

但是今天让他恨到了极点的那个儿媳妇,却还一时杀不得。

她毕竟是自己的儿媳妇,是三个皇孙的娘,其中两个皇孙还是孩子。

朱元璋一生杀过很多人,唯独没沾过自己亲人的血。

”她好自为之吧!“朱元璋心里叹息一声,”让她做个富贵闲人,咱也算对得起死去的儿子了!“

心中种种复杂的情绪让朱元璋忍不住抽出手,轻轻抚摸着朱允熥的头顶。

感到头上有只大手在缓缓动手,朱允熥瞬间从梦中醒来,惊喜的抬头,”皇爷爷,您醒了?“

看着朱允熥脸上还清晰的泪痕,满是血丝的眼球,朱元璋欣慰的点点头,”嗯,醒了!“

”太医!“朱允熥对外面喊。

顷刻之间,几个太医慌忙进来。

围在朱元璋身边,先是把脉,后来看看舌苔,然后小心的取出连夜配置的参丸,小心的放在朱元璋的嘴里。

”皇爷爷怎么样?“朱允熥关切的问道。

”回殿下,陛下无大碍,但最近要好好调养。不能吃太咸的,太甜,禁酒,禁海味.......“

太医说着,朱允熥记着。

随后,朱允熥笑着对朱元璋说道,”皇爷爷,孙儿就说了,您老呀,一定没事!“

朱元璋也笑起来,揶揄地问道,”昨晚上,咱听见你喊,说找了算命的给咱算过,咱长命百岁?“

”是呀!“朱允熥随口扯谎,”那天孙儿出宫,路上遇到一个算命的老头,白胡子这么长!“说着,朱允熥在自己胸口比量一下,”孙儿看他好像有点学问,就把皇爷爷的生辰告诉了他。“

私下拿皇帝的生辰算命,放在别人的身上肯定是抄家砍头的罪过。但是在朱允熥这个嫡孙身上发生,不过是对祖父的关爱罢了。

”他咋说?“朱元璋笑道。

”他说!“朱允熥学着算命老头,眯着眼睛,哆嗦着,”呀,小老儿算了一辈子命,没见过这个贵重的命格。这位少爷您放心,您家中这位长辈,一定是个长命百岁之人!“

”呵呵!“朱元璋笑出声,”净他妈扯淡!“

老头知道骂人了,知道骂人就是真没事了。

朱允熥心里悬着那个口,也慢慢放下。

随后,宫人们鱼贯而入,拿走檀香,吹灭烛火,拉开窗帘让清晨温暖的阳光照射进来。

”守了咱一夜,累了吧!“朱元璋看看朱允熥脸上的倦意,”去歇着吧,咱既然挺过来了,老天爷就不会收了咱去!“

”孙儿不累!“朱允熥坐在床边,又对黄狗儿说道,”去在外面给我搭张床,这些天我在这伺候皇爷爷!“

”啧!“朱元璋皱眉,”胡闹呢!这么多人还用你伺候?“

”这么多人也都是外人!“朱允熥笑道,”你孙子伺候您,还不是天经地义!外人哪有自己孙子尽心?“

朱元璋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,”那也不中,你是监国,有朝会有奏折,还要接见大臣!“

”就在外屋看,遇到不懂的孙儿还可以随时请教皇爷爷!“朱允熥笑道,”再说啥监国不监国的,跟皇爷爷比,啥都算不上!“

老人都爱听儿孙的好话,都喜欢让儿孙惦记他们。

而且朱元璋也知道朱允熥说的是实话,昨夜宣布他是监国之后,朱允熥没有任何骄纵,每一项的布置,都是为了大明的平稳,没有任何私人的企图。

”皇爷爷,饿不饿,给您熬一碗粥吧!“

”好!“朱元璋点头笑道,”咱孙子说吃啥,咱就是吃啥!“说着,又是一笑,”人老了,儿孙做主,哈哈!“


清晨,触入眼帘的晨光五彩斑斓。


三两只小鸟在枝头跳跃,几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,翩翩起舞。

奉天殿后的花园中,朱允熥打了一套军体拳,出了一身汗之后。和朱元璋坐在花厅的石凳上,一同用早饭。

金黄色的小米粥,白如玉的煮鸡蛋,一碟子香油拌咸菜,三笼龙眼包子。

“把上面那素的给咱,你吃那两屉荤的。”朱元璋把咸菜拌进粘稠的小米粥中,嘬了下筷子说道,“两屉都吃了,别剩!”

朱元璋吃饭很快,端着碗呼哧呼哧。

朱允熥还在长身体,吃起来也是风卷残云。

两人一个吃起来没有皇帝样,一人吃起来没有王爷样,反正是怎么痛快怎么来。

正吃着饭,黄狗儿蹑手蹑脚的靠近,“陛下,蒋瓛大人来了!”

“叫!”朱元璋把最后一口粥喝完,碗里干干净净。

“臣蒋瓛,参见陛下,参见吴王殿下!”面容刻板,身材高瘦的蒋瓛跪在地上,磕头说道。

“洛阳的事儿,知道了吧?”朱元璋问。

“臣,知道!”蒋瓛话不多,他这个位置,这个官职,也容不得他话多。

“嗯,这案子吴王督办,有什么事以后秘折给他。”朱元璋站起身,往殿里走,“这也是你的主子!”

(主子这个词不是清代专有,早在朱元璋创业初期,楚国公廖家兄弟来投,朱元璋就说乱世之中武人要找个好主子,求得富贵。但是主子,也不是清代那种奴隶制的关系,而是私人君臣的关系。)

你主子?蒋瓛抬头看了眼朱允熥,眼神中难得有了些波澜。

他这样的人必须要喜怒不形于色,失神就代表着心中震撼至极。作为皇帝的私人心腹,他的人生信条就只有一个,那就是只有皇帝才是他的主子。

而现在皇帝轻飘飘的一句,吴王也是你的主子,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。皇帝心中已经选定了吴王,吴王是所有锦衣卫下一位的主人。

想到此处,蒋瓛的表情更加恭敬几分,朱允熥没说让他起来,他始终谦卑的跪着,头也不敢抬。

“今日会有旨意发到刑部,大理寺,督察院。”朱允熥吃完了放下碗,面色有些沉重,没有笑意,“洛阳倒卖储备粮草是大案,你亲自跑一趟吧!”

“臣,即刻动身!”蒋瓛叩首道。

“此案所涉及的人员全部锁拿回京,涉及的财产人口一律查封。”朱允熥话中带着告诫的意味,“孤知道下面办案的人不容易,但是你要管好你的人,别查封财产的时候浑水摸鱼!”

说着,朱允熥的声音变得有些阴森,“在三司会审之前,所有人犯不得私刑拷打,涉及的财产以后也都要上交国库,你的人别动不该动的心思。”

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锦衣卫也不是什么好人。这些人为了功绩,才不会管别人的死活,事情越大他们越高兴。而且涉及到钱财这东西,他们免不了上下其手。

“臣明白,臣亲自办理此案!”蒋瓛郑重道。

“不是信不过你们,而是这案子要办得漂亮,既不能让有罪之人逃脱,也不能牵扯到无辜的人。”朱允熥脸上带上些笑意,“做好了,升官发财孤自会给你们请功。但是做不好,做出什么丢人的事,谁都保不住你们!”

蒋瓛背后冷汗淋漓,原以为吴王年少会好说话一点,没想到吴王居然把下面的人心看得如此透彻。这吴王将来和皇帝一样,都是个眼里不揉沙子,要小心伺候的主子。

“臣,明白,臣一定尽心尽力!”



“自己一个大男人,不能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得太没容人之量了!”


朱允熥想的没错,男人的容忍是种心胸,更是一种气魄。

心思手腕不可少,但若一辈子这样算计来算计去,不会有什么成就。况且他在朱元璋心中,是未来的大明皇帝。

一个皇帝,要知道什么能容忍,什么不能容忍。

老百姓还要讲究家和万事兴,若是皇储和继母闹出不和的传闻,她能算计你,但是你不能不孝顺。若是传到外面去,说母子水火不容,那真就是名声遗臭万年了。

即便是将来要弄死她,也要神不知鬼不觉,她死之后还得披麻戴孝哭上好几天。

男人,很难。

名声,面子。

~~~

此刻,奉天殿的偏殿中,一个看不太清楚面容的中年男子,恭敬的匍匐在朱元璋脚下。

“奉陛下旨意,江夏侯,定远侯,东平侯,宋国公,普宁侯等人的家中,臣等都安插了人手........”

一连串人名爵位从跪着的中年人嘴里说出,他说所的都是大明开国的淮西武人集团中的代表人物,各个一身战功,功劳赫赫。

而且这些人,还几乎都是同一阵线之上,曾经受过已故太子庇护的恩德。

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此刻脸上没有半点在朱允熥面前时的慈祥,而像是一只眯着眼睛打盹儿,即将醒来的老虎。

“蓝玉家呢?颍国公家?还有常家?”朱元璋忽然轻声问道。

那中年官员毫不迟疑地说道,“也有。”

朱元璋点点头,勾勾手,那人赶紧膝行向前。

朱元璋在龙椅上俯下身子,几乎贴着他的耳朵,“从明天开始,这些人家的事,都要上报!无论巨细!”

“臣明白!”

“去吧!”朱元璋说完了一摆手。

那官员叩拜三下站起身,慢慢往后退去。

偏殿中再次剩下朱元璋一人,他拿起一张奏折看看,随后又丢在一边。

随后深邃的眼睛看着窗外热烈的阳光,表情若有所思。

“咱要看看,你们这些人是真的忠还是打着攀附的心思!”

作为出身草莽的帝王,崛起于乱世见过太多的尔虞我诈阴险诡计,朱元璋是个特别没有安全感的人。所以在当了皇帝之后,耳目遍布天下。

今天他叫来了比锦衣卫还要好用的暗卫,就是要看看,这些淮西武人集团的贵人们,是否会忠于自己的孙子。

他们若是真的,一心一意想让朱允熥上位,即便是有投机的心,也没什么。

可若是他们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,那朱元璋就要动手杀人。

随后朱元璋站起来,走到朱允熥所用的书桌边,微微笑道,“傻孙子,爷爷帮你看看到底谁能用,谁不能用!”

~~~~

大家不要看到嬷嬷,请安就以为是清代的。

清宫的很多东西都是脱胎于明代的,明代也多多少少带了元朝的影子。

清朝入关在北京建国之后,宫里的规矩大致和明朝差不多。在关外的时候,清朝皇后还睡火炕呢,是吧,还掉在摇篮里晃悠呢,是吧。

礼节这个东西,是相互融合的。



天边泛起鱼肚儿,一丝光亮从云中探出头,悄悄落在宫殿的红墙金瓦上。


寝宫中的檀香还在徐徐燃烧,伴随着若有若无的风,香气四散飘零。

兴许是困了,疲惫了,朱允熥就那样随意的趴在朱元璋的病床前睡了,睡梦中似乎梦到了什么,时而面带微笑时而眉头轻皱。

他睡着了,朱元璋却缓缓张开眼。

老人的觉总是很少,也总是很轻,朱元璋睁开眼睛,心口那堵着的气已经顺畅,可还是有些头昏脑胀。

刚想动,发现自己的手正被朱允熥轻轻的握着。

睡梦中的朱允熥正梦到了前世的父母亲人,嘴里发出含糊不清的喃喃自语,“爸爸,妈妈.......”随后,声音忽然变大,“爷爷,奶奶!”

刹那间,朱元璋想抽出来的手,定住了。

他没听清爸妈两字,爷爷奶奶却听得清清楚楚,顿时他的心中满酸楚。

这个守在他床前一夜的嫡孙,自小没了祖母,没了娘,后来又没了爹,现在只剩下自己这个祖父。

在这诺大的宫城之中,这孩子可以说是无依无靠,说不上受了多少委屈。

听着朱允熥悠长的呼吸,朱元璋的心中顿时满是往事。

老闺女,大孙子,老爷子的命根子。当年第一个嫡孙出生时,自己和马皇后高兴的合不拢嘴。后来孙子的身子不好,马皇后和儿媳妇一心扑在孩子身上。

后来,为了能再给朱家诞下一个嫡孙,常氏拼了性命不要,艰难的生下朱允熥。从这孩子生下来,马皇后就不许宫人照看,而是养在皇后宫中,亲自照看。

谁知几年之后,常氏,马皇后也都撒手人寰。

从那以后,这孩子就被抱到后娘身边。

“命苦的孩子!”朱元璋嘴里发出一声叹息。

叹息过后,是满脸的杀气。

他虽然病了,可是心里比任何时候的清醒。

就在他被痰堵住心窍,喘不上气的最关键时刻,他清晰的感到了死亡的威胁。他老了,年轻时就算是面对敌人的长枪铁斧眉头都没皱一下,也根本没时间去考虑生死。

可是这次的急病,他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衰老,还有生命的脆弱。

如果不是朱允熥当机立断,帮他吸出了痰,可能他就真的憋死了。

死,他并不怕。

他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皇帝,他知道人怕的不是死,而是等死。

让他心中最愤怒的是,在他危险的时候,竟然还有人暗中算计他。

吕氏,那个刻薄的,一直以来装得贤惠的儿媳妇。

“她竟然敢阻止咱说话?”

她为什么要阻止,朱元璋一清二楚。

就在朱元璋感到生命危及的时候,他拉着朱允熥的手想说,吴王可为大明储君,那吕氏竟然打断了他。

还有那朱允炆的表情,朱元璋也看在眼里,伤在心里。

他们都以为,自己肯定活不过去了。

但同时,他心里因为朱允熥,也有了深深的温暖。

在他的病床前,朱允熥没有苦苦追问自己要说什么,也没有和庶母庶兄去争什么。从头到尾都在关注着自己的病,他的心思都在自己这个老头身上。

储君之位已经有了人选,之所以在度过危急关头关头之后,改口让朱允熥监国,是为了要保护他。毕竟,现在自己还病着。

等病好了,要在大朝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,同时昭告天下人。届时,大明储君的位置才牢固。

同时,朱元璋的心中又生出些无力。

小说《大明锦绣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
“见过刘学士,见过几位师傅!”

“臣,见过吴王殿下!”

大学堂门口,穿着亲王服饰的朱允熥,恭敬地对几位教书先生问好。

几位方正的读书人,也用臣子之礼回敬。

门外是臣子礼,真进了读书的房间,就是师礼。

朱元璋虽然出身草莽,但是对儿孙的教育抓得很严格。

当初朱允熥的老子朱标刚刚弱冠之年,朱元璋就为他聘请了出名的大儒,教导功课,其中最初出名的老师,就是元末明初很有名望的大儒,宋濂。

据说,当初这位宋老夫子,根本不管这些皇子的身份,教起书来直接用戒尺抽,朱允熥有几个叔叔比较顽劣,不但被抽手掌心,还被抽了脸。

当时几个叔叔年幼,被老师抽了自然要找老爹添油加醋说说委屈。岂料,直接被朱元璋扒了裤子,一顿竹笋炒肉。

其中,就包括赫赫有名的燕王,朱棣。

而且据说,在朱元璋所有的孩子中,朱棣最不听话,挨揍最多。

“吴王殿下今日来得早!”翰林学士黄子澄微微笑道。

今天的 大学堂朱允熥是第一个到,所以诸人有些奇怪。

朱允熥看看头上的 太阳,微笑说道,“一天之计在于晨,以往我不懂事,不爱读书听讲,辜负年华,也辜负了师长的期望。如今,我光阴易逝,我正要迎头赶上。想想以前,心中羞愧,愧对几位师傅的教导,我以后不会了!”

说着,在几位翰林学士诧异的目光中,竟然弯腰,郑重的行礼。

“不敢当吴王大礼!”几个翰林学士赶紧避身,不敢受这个礼。

“这真是吴王?”

刘三吾看着朱允熥,既熟悉又陌生,同时又有些欣慰和欣喜。

知错能改善莫大焉,吴王既然明白以前顽劣,诚心认错,他们这些做臣子的,定会全心全力的教导。

他之所以觉得对朱允熥陌生,是因为眼前的吴王,从里到外精气神都换了,更有朝气,更加蓬勃向上。

站在那里彬彬有礼,话语谦逊。瞬间,让刘三吾想到了,年少时读书的太子。

想着,这位老臣心中有些酸楚。

到底是太子的嫡子,平日顽劣,可一旦浪子回头,和那个英明神武的太子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

酸楚之后是欣喜,怪不得皇帝说这位皇孙是朱家千里驹。

小小年纪,和大人一样知节守礼,谦逊温和。

刘三吾捋须笑笑,对朱允熥说道,“吴王殿下,这位是刚入京的方学士!”

“方孝孺见过吴王殿下!”

“先生不必多礼,说起来你我不是外人!”

虽然心里有些看不起这些,后来撺掇建文帝削藩而丢了帝位的清流读书人,但是此刻,羽翼未成的朱允熥,还需要在他们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。

一句你我不是外人,让众人大为惊奇。

只听朱允熥继续笑道,“方学士师从宋濂老夫子,我父亲也是宋老夫子的学生,按照辈分,我还要叫您一声师叔!”

说着,还真是行了一个弟子礼。

方孝孺方正刻板的脸上,难得的露出一丝笑意。

以臣子礼回敬,“吴王殿下言重了!”

看着这位赫赫有名的历史名臣,对自己行礼,朱允熥心中五味杂陈。

相比于撺掇建文不干正事的齐泰和黄子澄,这位方孝孺不但学问名闻天下,还是一位千古名臣。

方孝孺家中是世代的大儒,父亲做过济宁的知府,在元末乱世中保境安民,守护一方,贤明传于天下。洪武四年,朱元璋亲自下书,征辟方孝孺的父亲为官。

出身儒学世家,方孝孺有着真正读书人的浩然正气。

这个时代的读书人,在经历了蒙元百余年对汉家读书郎的压迫之后,都以造福一方为己任。

完全不像晚明时期,那些嘴上说着道德仁义,暗地里男盗女娼,嘴上说着君臣大义,其实蛇鼠两端,狗屁事都干不好,就会窝里斗的东林党人。

方孝孺这样的读书人,是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的坚定践行者。

他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,而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士大夫。

后来永乐帝朱棣靖难,攻克南京,建文不知所踪。

朱棣颁布奸臣榜,方孝孺榜上有名。

方孝孺第一个被捕,但却是朱棣亲自,礼贤下士一般的捕去。

早在朱棣攻入南京之前,朱棣的谋士,赫赫有名的布衣宰相姚广孝对准了皇帝,千叮咛万嘱咐。

千万不能杀了方孝孺,他是天下士人的领袖。

若方孝孺死,天下读书种子绝矣!

若方孝孺这样的人不能承认你,那你永乐大帝在士人的心中,永远都是篡位!

在紫禁城的大殿中,朱棣恳求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。

方孝孺一身孝衣,为建文帝戴孝,怒斥朱棣。

在朱元璋所有儿子中,朱棣的性格最像朱元璋,你若不能为我所用,必杀之。

但是面对方孝孺,朱棣竟然耐着性子,温和的劝解。

最后说到口干舌燥,也没有口出恶言,只是说,先生这是我的家事,请您为我起草诏书。

然而方孝孺只给他写了几个大字,死即死,诏不可草。

朱棣强忍心中的怒气,问他,你不怕死吗?不怕诛九族吗?

所以,后来有了世人耳熟能详的那句话,你杀我十族有何妨?

朱棣再也忍不住了,朱家人都是暴脾气。

朱棣诛了方孝孺十族。

当着方孝孺的面,把他的亲人,门生,故旧全部杀掉。

方孝孺始终默默流泪,那摆在他面前为朱棣起草登基诏书的纸笔,始终没有动过。

杀了七天,在杀死整整847(也有说873)人之后,方孝孺慷慨赴死。

按照后世的观点,在感叹他的刚烈和忠诚之余,也要说一声愚蠢。

为了心中的君臣大义,连累了八百多人,值得吗?

可是在这个时代,真正的读书人,真正的士大夫眼中,值得!

你可以说这种行为愚蠢,但必须要敬佩。

这种精神,正是我们这个民族传承千年屹立不倒的士大夫精神。

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,在无数次外敌入侵,铁蹄蹂躏华夏大地的时候,我们的传承才没有断绝。

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,在一次次北方南下的时候,我们的国家民族才会面对杀戮,毅然决然的反抗不止。

这种精神或许不被人理解,但却不能缺失,它也不会缺失, 千年以来它已经浸透到我们天生的基因和血液之中。

从魏晋名士到衣冠南渡,从盛唐风华到大宋无双。

这种精神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,是背着少帝跳海的陆秀夫。

是崖山十万投海而死的军民百姓。

是坚守北京的于谦,是刚正不阿的海瑞,是大明未有投降之典史的阎应元。

是江阴,扬州,嘉定的百姓。

是史可法,是目不识丁的李定国。

是后世在日寇铁蹄下无数的仁人志士。

是为国家,粉身碎骨却连名字都沉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名壮士。

这种精神,叫名节。

这种精神,叫大义。

这种精神,叫不屈。

纵然在浩荡的历史中,历史上也有数不清的文人败类,例如东林党那些跪在南京城外,迎接皇清的无耻文人。

但是,有着这种精神的大儒,如同银河中浩瀚的星海,连绵不绝,照耀着我们生长,并且热爱的人间。

瞬间,朱允熥的脑中闪过无数思绪。

脑中那些对于儒家和读书人的轻蔑,在脸上化为郑重。

他肃穆的整理下衣冠,摘下头上的亲王帽子。

低头,用最为谦卑的弟子礼行礼。

“熥,能得先生教诲,大幸也!”

“能为先生弟子,熥,荣幸之至!”

小说《大明锦绣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